cupmagazine.jpg

由2005年開始成為《CUP》的忠實讀者,到2006年成為她的訂戶。每次收到《CUP》都會一口氣的由頭讀到尾,視她為最佳的精神食糧。因為《CUP》,我會選擇去有《CUP》提供的 Pacific Coffee 而捨 Star Buck;亦因為《CUP》,我會跑到港大圖書館去翻閱所有過期的《CUP》。但今天在報攤見到《CUP》,已提不起興趣去掏30塊錢買來閱讀。一切該由劉細良在離開《CUP》說起,因為他選擇加入政府出任中央政策組的顧問,標誌著《CUP》變質的分水嶺。

在劉細良出任總編輯的時代,《CUP》以世界及本港大大小小的事作主打,由劉細良、蔡子強及葉見樓等人作政治及社會學的分析及評論,而討論的未必一定是大事,可以是一些少有人留意的小事,但經劉細良等人的描述,你會覺得認識這個世界更多。而我最欣賞的,是在劉蔡等人的文章最後,都會加上參考的書目,讓讀者自行再尋寶。而加插馬嶽教授的足球評論在當中,對於我這個足球迷來說就絕對不感突兀,其實足球作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,一本多元化的雜誌有足球的評論,「係好合理嘅」,再輔以少量飲食名車名錶時裝的鱔稿,當時的《CUP》是市面上少有的社會科學及娛樂並重的雜誌,而看著廣告的增多,我相信當時《CUP》是辦得不俗的。

但劉細良在去年3月離開《CUP》後,其他的作者亦陸逐離去,蔡子強、葉見樓及馬嶽教授都不見了,雖然版面上沒有太大的改動,但質素卻大不如前,縱然找來陶傑出任顧問編輯亦無補於事。現在的《CUP》會在每一期找一個專題來,然後再由陶傑、劉天賜等5至6人按題自由發揮。縱然名氣依舊,但你會發覺文章之間欠缺了連貫性,讀完你可能會對專題有多一點了解,但你不會得到很太的啟發,但題目亦少了政治性而多了風花雪月。雜誌雖然厚了,但你會發覺是鱔稿多了。整體上,現在的《CUP》有點定位不清的問題,既不似以往的正經雜誌,也不是一本介紹飲食享受的讀物。因此當《CUP》在去年尾寄來續訂邀請信的時候,我毫不考慮便棄諸一角。

我相信要在香港辦一本正經雜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因此我曾為《CUP》喝采,但現在只可以一邊重讀昔日的《CUP》,一邊找尋她的代替品。